|
T 型槽试验平台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工作平台,因其工作面带有 T 型槽而得名。 一、固定方式核心原理 T 型槽试验平台的固定核心是 “槽体限位 + 附件锁紧” 的组合机制:利用 T 型槽的倒梯形截面结构,使专用紧固件(如 T 型螺栓)能从槽口放入后横向卡紧,无法向上脱出,再通过螺栓与压板、支承架等附件的配合,将工件 / 设备的重力与锁紧力转化为稳定的摩擦力和压力,实现全方向定和位。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固定的牢固性,又因槽道均匀分布,可灵活调整固定的点位,适配不同尺寸、形状的固定需求,且全程不损伤平台工作面。 二、核心固定附件及适配场景 1. 基础固定附件(通用场景) T 型螺栓:核心紧固件,按槽宽分为 14mm、18mm、22mm 等规格,与 T 型槽精的准适配,螺栓头部为梯形结构,放入槽内后旋转 90° 即可卡紧,尾部搭配螺母实现锁紧。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型工件、设备的直接固定,承载能力按材质分为 8.8 级(承载≤50kN)、10.9 级(承载≤80kN)。 压板组件:含平压板、角压板、压板等类型,通过 T 型螺栓穿过压板预留孔,将压力传递至工件表面。平压板适用于平整工件顶面固定,角压板适配工件边角或侧面定和位,压板可避让工件凸起结构,避免压伤精的密表面。 调整垫铁:配合压板使用,材质为铸铁或淬火钢,厚度规格 0.5-20mm,用于填补工件与压板之间的间隙,确保压力均匀传递,防止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工件变形或固定松动。 2. 精的密定和位附件(高精度场景) 定的点销 / 定和位棒:插入平台预设的定和位槽或 T 型槽内,一端凸出于工作面,通过与工件的定和位孔、卡槽配合,限制工件的水平移动和旋转,定和位精度≤±0.02mm。常用于电机试验、工装装配等需要重复定和位的场景,可快速校准工件基准位置。 刻度定和位块:带有毫米级刻度的滑块式附件,卡入 T 型槽后可锁定,通过刻度标识精的准控制工件间距,适配多组件联动台架(如多工位检测平台)的同步定和位。 3. 重型 / 特殊场景附件 支承架组件:包括第的一支承架、第的二支承架、第三支承架等,通过底部螺栓与 T 型槽固定,上部可通过调节件调整高度(调节范围 0-50mm),增和大与重型工件的接触面积,分散压力。适用于连铸机扇形段、大型机床床身等超重工件(重量≥5t)的固定,避免平台局部过载变形。 行走轮 + 压板组合:行走轮卡入 T 型槽内,可带动走台架、移动工装等沿槽道滑动,调整至作业位置后,通过压板与 T 型螺栓配合锁定,兼顾移动灵活性与固定稳定性,常用于大型设备维修、长距离装配场景。 三、标准固定操作流程(通用步骤) 1. 固定前准备 检查 T 型槽工作面及槽内清洁,无铁屑、油污或杂物,必要时用毛刷 + 中性清洁剂清理,确保附件与槽体贴合紧密。 匹配附件规格:根据槽宽选择对应 T 型螺栓(如 18mm 槽宽适配 M16 T 型螺栓),确认螺栓、压板无变形、螺纹无滑丝,定和位销与工件定和位孔间隙≤0.03mm。 预调整工件:将工件平稳放置在平台工作面,初步校准位置,避免工件边缘与 T 型槽槽口碰撞,预留压板安装空间(≥10mm)。 2. 核心固定步骤 安装紧固件:将 T 型螺栓从槽口放入,沿槽道滑动至目标位置,旋转 90° 卡紧;若使用支承架,需先固定支承座,通过调节件调整支承高度,使支承面与工件贴合,水平度偏差≤0.05mm/m。 加压锁紧:放置压板与调整垫铁,确保压板两端受力均衡(单边悬伸≤20mm),用扳手缓慢拧紧螺母,紧固力矩按螺栓规格控制(M16 螺栓力矩≤45N・m,M20 螺栓力矩≤60N・m),避免过度拧紧导致 T 型槽变形或工件损伤。 复核定和位:固定后用百分表检测工件水平度、垂直度,确认无松动(位移量≤0.01mm);若为动态试验场景(如振动试验),需施加模拟负载后再次复检,防止振动导致松动。 3. 拆卸流程 分步卸载:对称拧松 T 型螺栓螺母,释放压力,避免单侧突然卸载导致工件偏移。 取出附件:旋转 T 型螺栓 90°,沿槽口取出,若有定和位销、支承架等,需先移除上部工件,再拆卸附件,避免附件碰撞平台工作面。 清洁复位:清理槽内残留杂物,涂抹少量二硫化钼锂基脂防锈,将附件分类存放。 四、关键注意事项 受力均衡原则:固定的点需沿工件重和心对称分布,重型工件固定的点间距≤500mm,避免单点受力导致工件倾斜或平台变形。 禁止违规操作:不得使用尺寸不符的螺栓(如 14mm 槽宽强行安装 M16 螺栓),不得直接在 T 型槽内焊接工件,不得过度拧紧螺栓(力矩超过标准 1.5 倍易导致槽口开裂)。 动态场景防护:振动试验、加载试验等动态场景,需在螺栓螺母处加装防松垫圈,每 30 分钟复检一次锁紧状态,防止振动导致松动。 精度保护:固定过程中避免用铁锤敲击压板、定和位销,若需调整工件位置,需先松螺栓再移动,禁止硬撬工件导致平台精度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