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章全文:
1982年,当时的苹果才刚刚成立6年时间,但该公司28岁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对于伟大设计已经非常执迷,并意识到了自己的公司正处于一场危机之中。当时,苹果的产品在同IBM PC产品的竞争中不断败下阵来,Apple III和即将发布的Apple Lisa也始终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那个时候,时任苹果CEO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t)对苹果的每一条产品线都设置了独立的业务单元架构,其中甚至还包括了诸如内存和显示器这些配件独立业务部门。而且,它们每一个业务单元都有着自己的设计主管和不同风格的产线。其结果是,苹果的不同产品之间几乎不存在共同的设计元素或者整体美感。对此,乔布斯希望通过开展一个名为“战略设计”(strategic design project)的项目来彻底解决苹果公司内部产品设计脱节的问题,同时彻底革新公司产线、帮助人们重新定义对于消费者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的认识。
据悉,乔布斯展开这一项目的灵感来源于施乐公司曾经聘用过的“理查德史密斯设计机构”(Richardson Smith Design Agency)的一段经历,因为该机构曾通过在施乐公司内部多部门展开革新的方式统一了该公司的设计语言。在苹果开展这个项目中,Apple II设计师杰利-马诺克(Jerry Manock)和Apple II部门首席设计师罗伯-戈梅尔(Rob Gemmell)还曾举办过一次设计公司比赛,即苹果会从参赛的各方中选择最后赢家的设计方案作为公司日后的设计语言。而在当时,几乎还没有人意识到苹果的以上这些举动会使自己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初识苹果
在1982年早些时候,我和乔布斯在库普迪诺举行过一次会面。当时的苹果同已经拥有着完善研发、设计和产品规划中心的索尼有着巨大的不同,因为苹果那时还仅仅属于一家初创企业。然而,同乔布斯的那次会面还是对我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们的会谈中,乔布斯首先谈到了我的工作,他对索尼产品采用的Frog(青蛙)设计语言非常感兴趣,而这些产品也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然后,他告诉我自己希望苹果也能够拥有这样的设计水准。
“我们希望售出一百万台以上的Mac。”乔布斯当时说道。
随后,我告诉他单纯依靠设计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
接着,我向乔布斯提供了一些建议。首先,苹果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工程研发系统、第三方合作厂商、生产、供应链和设计系统。第二,苹果可以通过同索尼、佳能、三星和其他一些亚洲消费者电子企业合作的方式弥补自己在生产能力方面的短板。最重要的是,我告诉他苹果需要建立一支能够直接向乔布斯汇报工作的设计团队,而这一团队需要参与到苹果每一次的早期产品战略规划中,这一做法将帮助公司最大限度的避免“短视”设计方案的出现。
对于我的这些建议,乔布斯非常赞同,并承诺苹果会在日后提升设计团队在企业架构中的地位,并向自己直接汇报工作。同时,他表示如果青蛙设计团队最终赢得这场比赛的话,苹果将正式聘请我成为公司的企业设计总经理。对于乔布斯的这一承诺我感到非常高兴,但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因为苹果现有的部门经理和设计师们可定不会愿意就此“束手就擒”。
不过,后来乔布斯仅仅是告诉我:“现在这都是你的工作了。”
所以,我在苹果的工作也就此正式展开了。
第一步:寻找苹果设计DNA
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从寻找设计可能性开始着手的。当我们开始“白雪公主”项目的时候,电脑还仅仅为人们的设计提供了非常有限的帮助,但这一技术却正在处于自己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苹果通过利用当时许多德国和日本企业采用的电子设计手段成功使自己的研发成本降低了高达70-90%。
之后,在同乔布斯和许多苹果高管交流后,我们确定下了公司未来研发的几个主要原则:
第一,想想索尼会如何设计自己的电脑产品。我本身并不喜欢这个想法,但乔布斯却一直坚持,因为他认为索尼简单、大方的设计语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该公司也是当时高科技消费者产品领域的领军企业。
第二,在设计中充分体现“美国化”。这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苹果的高科技产品设计能够和诸如20世纪最着名的美国工业设计师之一、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雷蒙德-洛威(Raymond Fernand Loewy)、斯蒂旁克汽车和基士得耶(Gestetner)等工业设计先驱的作品产生共鸣或者建立联系。
第三,苹果为我授予了在设计方面的极大自主权,并充分相信我具备带领苹果产品设计走向成功的能力。
不得不说的是,遵循第一个原则对我们来说非常简单,因为我个人非常熟悉索尼的设计流程。所以我可以将其视作苹果产品设计的基石,并在这一基础上为苹果产品展开设计。然而,这一原则也有着自己的短板,那就是由于我们不断追求更少的产品零部件使用数量,因此我们所设计新品的组装成本也水涨船高。
第二个原则在一开始也贯彻的非常顺利,但由于这一原则有些过于怀旧,因此我们一开始所设计的产品模型普遍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对此,我甚至不得不开始怀疑流线型的产品外观设计是否还不足以吸引消费者这一点。
第三个原则为我提供了个人发展的黄金机会,但同时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认为仅仅从意大利建筑师及设计师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和意大利后现主义设计集团的成员之一艾托尔-索扎斯(Ettore Sottsass)的作品中学习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太过直观,并不适合大众消费者。
事实上,真正对我设计灵感提供了帮助的是Mac团队早期成员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和美国电脑工程师和摄影师比尔-阿特金斯(Bill Atkinson)。他们相信,优雅、简洁是包括CPU和显示器这些零部件的未来设计趋势所在,因此我认为苹果的产品应该采用尽可能少的复杂设计,且应该主打白色的设计元素。
第二步:白雪公主设计语言
在将最初的一些设计产品模型运往加州后,我和所有苹果团队商量决定将这一设计风格命名为“白雪公主”(Snow White)。在随后的1983年,乔布斯曾将首款笔记本Mac电脑模型正式展示给了苹果Mac团队成员,并将其称为“我们未来将要打造的下一代Macintosh产品。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但我却清楚的知道这是苹果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文中提到的设计师比赛进入到最后阶段时(即苹果会从参赛的各方中选择最后赢家的设计方案作为公司日后的设计语言),我成功完成了自己记忆中最出色的一次演讲,而这也帮助公司最终胜出。然后,苹果同“青蛙设计咨询公司”签订了每年200万美元的合同,并让我们参与所有的苹果设计工作。同时,乔布斯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即任命我为公司企业设计总经理。
在此之后,我和乔布斯的合作可谓是一触即发。乔布斯很快便开始拥抱了简单、直接,并大量采用白色元素的产品外形设计。事实上,在1983年参加“亚斯本国际设计大会”(Aspe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的时候,他甚至还批判了索尼的深金属产品设计色彩,因为他认为产品应该不是白色、就是黑色,而他这种直截了当的办事理念以及愿意不断采用更好方式的工作态度也让乔布斯成为了我的理想合作伙伴。
第三步,收获果实
尽管我得到了乔布斯的支持,但不少苹果设计师依然认为自己有掌握产品设计的权利,且几乎所有人都拒绝同我合作。我感觉当时的苹果依旧处于Apple III和越来越严重的 Apple Lisa危机之中,而这样的一家企业是无法再承受这样“不专业”的工作态度的。因此,我对这些设计师的抗拒没有丝毫妥协,这就导致了包括工业设计师杰里-曼诺克(Jerry Manock)这些人物的离职,其他一些人则被说服转到其他部门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即便是苹果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都没有给我100%的支持,因此我对于乔布斯不遗余力的支持十分感激,并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他带来绝佳的产品设计方案。
在Apple IIc赢得了《时代》杂志的1984年年度设计大奖后,乔布斯的远景事实上已经以一种销售数字之外的方式得到了认可。然而,苹果公司那年整体的业绩表现却依旧平平。比如,由于设计不佳以及较高的售价,当年Macintosh的销售没有达到此前预期。所以尽管Apple IIc获得了一定成功,但我们依旧无法就此放松下来,因为我们团队需要尽快将白雪公主设计语言应用到其他一些苹果产品中。
接着,我们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Apple II和打印机产品。在同佳能展开了密切合作后,我们对LaserWriter打印机展开了重大创新。具体来说,当时的打印机大部分是点阵式打印,质量奇差,但改善后的LaserWriter却能打出非常惊艳的效果。而且,苹果开发者还对打印机的“反走样边线显示”(Anti-alias Edge Display)技术进行了大幅改善,而这一标准后来甚至被打印出版界所广泛采用。
随着我们的触角越来越深入苹果产品之中,我们逐渐发现白雪公主设计语言在有些时候会存在过于复杂的问题。因此为了保持这一设计语言的竞争力,青蛙设计咨询公司对白雪公主设计语言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精简,并将其运用到了更加广泛的产线之中。比如,我们和AT&T合作研发了电话、可连接电视的Mac以及许多极具未来创意的数码设备。
在此之后,我们决定设计两款能够一举奠定苹果在科技产品工业设计地位的产品,我们在公司内部将它们命名为“Big Mac”和“Baby Mac”。比如,为了去掉传统CRT显示器给人的廉价感觉,我们同东芝合作研发了电子射线管显示技术,同时还开始涉足平板屏幕技术。为了使Mac变得尽可能小巧,我们开始尝试无线键盘和鼠标连接技术。在Baby Mac的研发过程中,乔布斯还重金招来了科技行业先驱阿兰-凯尔(Alan Kay)。
当时,我们的软件研发团队和Mac早期成员苏珊-凯特(Susan Kare)在用户界面研发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这让我们觉得Baby Mac或许将成为苹果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然而,命运却似乎总在同我和乔布斯作对,因为他在随后和斯卡利的权力斗争中败下了阵来,并被迫离开了公司,而我、我最成功的设计作品Baby Mac也就此胎死腹中。在史蒂夫离开公司后,苹果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并直到他在1997年回归后才开始慢慢恢复元气。
欢迎光临 麦克雷 (https://mav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