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廖良生的主要成果和技术贡献

廖良生的主要成果和技术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1)

EdwardKn 2024-5-18 14:34:21 显示全部楼层
截至2009年2月,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的他引次数大于1350次(H-指数为19),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为4篇。在柯达公司工作的八年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专利和内部交流报告形式发表:申请美国专利50多项(其中已授权24项);申请其它专利100多项(其中已授权或已公开的为90项:中国专利22项,欧洲专利23项,德国专利4项,日本专利24项,韩国专利17项);发表内部交流报告80多篇。为美国柯达公司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和有机固态照明技术的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主要技术贡献包括:
第一、发明了具有全有机连接层结构的级联(Tandem)有机发光二极管(U.S. Patent No. 6,872,472 B2;U.S. Patent No. 6,936,961 B2;Appl. Phys. Lett. 2004, 84, 167;引用次数:102),为制备大面积、长寿命的有机发光显示器和有机固态照明器件提供了新的器件结构。
第二、获得了高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电流效率为 400 cd/A、外量子效率接近100% 。
第三、制备了高性能的红、绿、蓝有机电致(荧光)发光显示器件(ICEL-6 邀请报告,2006);制备了高效率、长寿命的有机白光照明器件(SID'08 Digest 2008,818);参与制备了功率效率达到 60 lm/W、1000 cd/m2 亮度条件下半亮度寿命大于 10000 小时的有机白光照明器件。
第四、合作研究了级联OLED电致发光中的相干光特性,在有机激光二极管的研究中迈进了一步(Opt. Lett. 2005, 30, 3072)。
第五、已制备暗电流极低的有机光探测器件。
第六、在国际上较早报道了嵌有纳米硅的二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Appl. Phys. Lett. 1996, 68, 850;引用次数:174)。
z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说点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HOT • 推荐